落步埫村不“落步”
冬日午后,阳光灿烂。一条弯弯的水泥路顺着山势延展,眼前蔬菜长势喜人,远处屋舍俨然。
这里是白云山脚下的点军区土城乡落步埫村。
2015年8月,由宜昌新区推进办、宜昌枢纽港、无委办3个单位扶贫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进村,为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田不成片、山不成林,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薄弱的省级贫困村问需求、谋出路、树信心。
5年过去了,村民现在的日子如何?2月1日,记者驱车探访。
水畅路通生活美
“朱老,有好消息咧,今年四五月份,就可以用上城市的自来水哒!”与记者同行的落步埫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涛,一下车就向正在家门口晒太阳的朱发双报喜。得益于白云山提水工程,落步埫村家家户户的用水即将接入城市水网。
因地质原因,落步埫村存不住水,村里有365户1026人吃水难。
2015年以来,该村相继建成11个集中供水池,全村人都吃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美中不足的是,每年枯水期仍然有十来天缺水,要靠水车送水解燃眉之急。
“这下更好哒,全年都有水用!”朱发双笑得合不拢嘴。从挑水喝,到村里集中供水,再到即将用上城市自来水,朱发双做梦都没想到。
而3年前,同样也发生了一件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事:家门口连接赵家湾与大石板的水泥路修通了。路长2公里,投入40万元,只为8户人家。
路通了,好处显而易见:以前,他需要背菜走1个多小时山路到主公路上等菜贩子。现在,他坐在家里等菜贩子上门。
近年来,该村路、电、房屋、通信等得到全面改善。许多像朱发双一样的村民享受到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红利。
吃穿不愁有钱花
吃完午饭,二组的脱贫户朱后明与家人算起2020年的收入账,喜笑颜开。“出栏生猪50头,抛开自繁产仔的,纯收入稳妥在10万元以上。”
朱后明打算给全家人都买一套新衣服,家里也添置些新电器。他说,现在吃穿不愁,还有钱花!
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信心满满的养殖大户,5年前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父母年迈,妻子患病,儿子读书,家庭年收入仅有1万元。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找上门,建议他发展生态养猪。
随后,村里生态养猪带头人刘金华带着技术来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带着小额信贷来了,工作队带着产业奖补来了……朱后明带着信心干起来了。
事情难免波折。2018年,猪价下跌,朱后明被泼了一瓢冷水。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给养殖户分析生态养猪的形势、行情,坚定养殖户的信心。
朱后明挺过来了,产业发展一天更比一天好。
5年来,落步埫村逐步形成了以生猪养殖、半高山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种植、务工为主的脱贫方式。村里65%的贫困户靠着种养产业脱贫致富。村里每年举办年猪节,“落步埫生态猪”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有希望
当记者来到落步埫村委会时,29岁的李仁安正在为榴缘生态采摘园项目落地的事忙活。“小李有干劲能吃苦,眼界也开阔,去年网上办年猪节,他出了大力!”村党支部书记马军称赞道。
2020年春节后,驻村工作队趁着疫情期间年轻人滞留在家的机会,主动做工作,希望为村里发展储备人才。李仁安、郑宗绪作为脱贫户家的孩子,辞掉外地收入较高的工作,在村里当起了网格员。
“以前大家帮我们脱贫,现在轮到我们为村里做点事了。”李仁安说着,思绪回到了5年前。那时候,他还在上学,父母患有慢性病,田里种的玉米和红薯被常年出没的野猪吃得所剩无几。是扶贫工作队上门为他家送技术、送资金,建议改种成本低、存活率高、销路好的山杜鹃。打那以后,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李仁安掏出一张照片,左边是破旧的土坯房,右边就是新盖的小洋楼。这一新一旧之间,仿佛讲述着这家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故事。
留在村委会工作快一年时间,李仁安走遍了村里365户人家,了解村情民情,为乡亲服务解难题,参与村里的项目建设。
说话间,李仁安的电话响起,他快速收拾好资料,匆匆离开村委会。走的时候,他说:“落步埫不‘落步’,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
宜昌人才网
这里是白云山脚下的点军区土城乡落步埫村。
2015年8月,由宜昌新区推进办、宜昌枢纽港、无委办3个单位扶贫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进村,为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田不成片、山不成林,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薄弱的省级贫困村问需求、谋出路、树信心。
5年过去了,村民现在的日子如何?2月1日,记者驱车探访。
水畅路通生活美
“朱老,有好消息咧,今年四五月份,就可以用上城市的自来水哒!”与记者同行的落步埫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涛,一下车就向正在家门口晒太阳的朱发双报喜。得益于白云山提水工程,落步埫村家家户户的用水即将接入城市水网。
因地质原因,落步埫村存不住水,村里有365户1026人吃水难。
2015年以来,该村相继建成11个集中供水池,全村人都吃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美中不足的是,每年枯水期仍然有十来天缺水,要靠水车送水解燃眉之急。
“这下更好哒,全年都有水用!”朱发双笑得合不拢嘴。从挑水喝,到村里集中供水,再到即将用上城市自来水,朱发双做梦都没想到。
而3年前,同样也发生了一件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事:家门口连接赵家湾与大石板的水泥路修通了。路长2公里,投入40万元,只为8户人家。
路通了,好处显而易见:以前,他需要背菜走1个多小时山路到主公路上等菜贩子。现在,他坐在家里等菜贩子上门。
近年来,该村路、电、房屋、通信等得到全面改善。许多像朱发双一样的村民享受到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红利。
吃穿不愁有钱花
吃完午饭,二组的脱贫户朱后明与家人算起2020年的收入账,喜笑颜开。“出栏生猪50头,抛开自繁产仔的,纯收入稳妥在10万元以上。”
朱后明打算给全家人都买一套新衣服,家里也添置些新电器。他说,现在吃穿不愁,还有钱花!
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信心满满的养殖大户,5年前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父母年迈,妻子患病,儿子读书,家庭年收入仅有1万元。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找上门,建议他发展生态养猪。
随后,村里生态养猪带头人刘金华带着技术来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带着小额信贷来了,工作队带着产业奖补来了……朱后明带着信心干起来了。
事情难免波折。2018年,猪价下跌,朱后明被泼了一瓢冷水。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给养殖户分析生态养猪的形势、行情,坚定养殖户的信心。
朱后明挺过来了,产业发展一天更比一天好。
5年来,落步埫村逐步形成了以生猪养殖、半高山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种植、务工为主的脱贫方式。村里65%的贫困户靠着种养产业脱贫致富。村里每年举办年猪节,“落步埫生态猪”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有希望
当记者来到落步埫村委会时,29岁的李仁安正在为榴缘生态采摘园项目落地的事忙活。“小李有干劲能吃苦,眼界也开阔,去年网上办年猪节,他出了大力!”村党支部书记马军称赞道。
2020年春节后,驻村工作队趁着疫情期间年轻人滞留在家的机会,主动做工作,希望为村里发展储备人才。李仁安、郑宗绪作为脱贫户家的孩子,辞掉外地收入较高的工作,在村里当起了网格员。
“以前大家帮我们脱贫,现在轮到我们为村里做点事了。”李仁安说着,思绪回到了5年前。那时候,他还在上学,父母患有慢性病,田里种的玉米和红薯被常年出没的野猪吃得所剩无几。是扶贫工作队上门为他家送技术、送资金,建议改种成本低、存活率高、销路好的山杜鹃。打那以后,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李仁安掏出一张照片,左边是破旧的土坯房,右边就是新盖的小洋楼。这一新一旧之间,仿佛讲述着这家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故事。
留在村委会工作快一年时间,李仁安走遍了村里365户人家,了解村情民情,为乡亲服务解难题,参与村里的项目建设。
说话间,李仁安的电话响起,他快速收拾好资料,匆匆离开村委会。走的时候,他说:“落步埫不‘落步’,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
这空旷的山中,天正蓝,阳光正暖,风光真好!
宜昌人才网
上一条:
简历要淳朴还是要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