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王凌云 通讯员赵祥晖
3月11日,2021年全市民政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召开。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文媛对2020年我市民政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21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县市失智失能老人集中供养 ,城区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今年,我市多项养老措施即将落地。
165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
会议指出,要加快制定出台社区工作者职责定位及事项准入制度,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真正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同时,配合组织部门、市直机关党委积极推动在“双报到双报告”工作中分类明确社区工作者、共建单位、下沉党员干部职责,建立市、区部门单位“一对一”联系帮扶社区、下沉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机制,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会议强调,要特别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职责,切实转变工作职能,重点围绕“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需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五社联动”,关心关爱孤寡(留守、独居、困难)老人、留守(孤残、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开展养老托幼、医养结合、幸福食堂、康复理疗、巡访探访、帮办代办等服务。目前,全市165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实现了全覆盖。
社区建350平方米养老服务设施
新的一年,我市将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深入实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达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城市社区不少于1000平米、农村社区不少于500平米的标准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确保2021年底达标率达到70%以上,2022年底达标率达到100%。
同时,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要深化农村福利院改革,推行农村福利院县级直管,资源县级统筹,资金县级预算,将农村福利院拓展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失智失能老人集中统一供养,在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公建民营、服务外包,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满足农村养老需求。
要做实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农村幸福院等,不能只挂牌不服务,只有形式无具体内容。实施街道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行动,按照每个社区建筑面积不小于35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021年底前覆盖率达到60%。
多“点”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局中,一方面,民政系统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民政民生高频事项,深入剖析“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高龄津贴发放”“社会组织服务市场主体”三项事项,优化流程,强化服务,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打造民政“专窗”服务品牌。
另一方面。民政系统不断强化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和服务的通知》(宜府办发[2020]60号),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监管和服务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良性运转,规范收费行为,创新监管方法,督促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内部管理。重点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切实增强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履行民政职责,我市将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具体做法是推进以公建民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施特困供养机构(福利院)改造提升工程,到2022年底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福利院),2021年底前完成50%。
持续推进医养结合。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实现“3个100%”目标,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实施养中办医、医养融合,到2021年底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合作,到2021年底覆盖率达到100%;民办养老机构实施养中办医、医养融合,到2022年底覆盖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40%以上。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建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为目标,制定出台宜昌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将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腾退的闲置办公用地、用房,适宜的优先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到2021年底前,全市60%以上的社区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