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桥”见初心 百年传承
日期:2021-04-12 浏览

为方便学生上学,胡敌在冠英小学门前小溪上修建的石桥(上图,宜都市史志研究中心提供)。2015年,五眼泉镇拖溪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耗资上万元,将桥面抬高60公分,并向两岸延长2米,成为当地村民小康大道上的“民心桥”。 三峡日报通讯员 刘钊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物映初心,砥砺奋进。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通过一件件与共产党人有关的珍贵“老物件”,讲述感人育人的故事,展现为民爱民的初心,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蜿蜒拖溪,流淌千年,滋润了肥沃土地,哺育了山村人民,赢得了“金拖溪”的美誉。

弯弯胡敌桥,屹立百年,历经了红色洗礼,见证了山河巨变,成为了小康大道上的“民心桥”。

仲春时节,记者慕名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拖溪村,“打卡”胡敌桥。

“从我出生起,这座桥就一直在这里,开始叫冠英桥,后来也称为胡敌桥。”宜都市五眼泉镇拖溪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说。

胡敌桥,与胡敌有关。胡敌,1898年11月14日生于拖溪村,192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

张爱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坐在桥边玩耍时,老一辈总会讲起胡敌的故事。有时候说他“叛逆”,卖田办学时被父亲大骂“逆子”;有时候说他健谈,每次演讲都妙语连珠、群情激昂;有时候说他超前,创办冠英小学时推行新文化教育……

冠英小学,是胡敌1924年从北京回乡后,忍痛卖掉家里的60亩地办起来的,建在拖溪北岸。

看着潺潺流动的拖溪水,张爱民说,一入夏,暴雨频发,这水就变了性,犹如猛兽般肆虐横行,途经之地,都被吞噬淹没。

让洪水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拦路虎”?不!1925年,胡敌出资,到两三里之外的累马坡采石,用人抬、牛拖等方法,在支流东流溪建设了这座长2丈、宽5尺、高1丈的石板桥……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拖溪上只有这一座桥。孩子们上学、大人们种田,胡敌桥都是必经之路。

“我们这里人杰地灵,前有胡敌锻造出的‘冠冕群英’童子军,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后来又有不少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从这里出发,在重要岗位建功立业。”张爱民颇感自豪。

走着胡敌修的桥,听着胡敌的故事,张爱民也在慢慢成长,17岁从宜都第四中学毕业,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9岁担任村党总支书记……

“担任村书记前,我办了个厂,经常路过胡敌桥头送货。”张爱民说,桥还是那座桥,岿然不动,方便沿河两岸的村民。村民也经常清扫桥面,像维护自家庭院一样认真。

后来,张爱民的生意越做越大,村里的老书记“盯”上了这个颇有灵气的青年。退休前,两人促膝长谈,老书记郑重托付:“希望你传承胡敌精神,承担起发展的重任,带领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

上任后,张爱民带领村“两委”,紧盯基础设施“短板”,筹资金、上项目,解决村民所急所需所盼。

维修胡敌桥,也是在回应村民期盼。2015年,村“两委”在走访时发现,村民维修意愿强烈,“遇到大暴雨,这个桥就走不了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回来后,村“两委”将维修加固胡敌桥提上议事日程,当年12月即列入国土整治项目,聘请当地的能工巧匠,耗资上万元,将桥面抬高60厘米,并向两岸延长2米。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来的石块经过编号后重复利用。”拿着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张爱民说,在外观上,也基本保持了原样。

“维修后的胡敌桥变宽了、变高了,还增加了护栏,下雨也能放心走人、跑摩托。”见证变化,桥头超市的老板曹光清笑了。

不止是胡敌桥。近年来,拖溪村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在东流溪上新建了4座桥;打通了宽6米的村主干道,方便大型机械进村;推进通组路、入户路建设,入户率达到90%以上……2018年,这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整体脱贫出列。

如今,村内的胡敌烈士纪念馆、胡敌烈士纪念桥,跟胡敌桥一道,正成为红色网红打卡地,每年有近万人到这里进行“红色初心之旅”。

“桥”见巨变,“桥”见初心。百年传承,初心不改。“我会继续以胡敌为榜样,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带领村民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行走在胡敌桥上,张爱民如此坚定地说。

















宜昌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