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立市、项目兴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速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即日起,本报联合市发改委,聚焦本年度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以全媒体报道方式记录项目进程、展示项目亮点,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助推开局漂亮、全年精彩。
4月19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混凝土的搅拌声,交织在宜昌人福国际药物研究中心项目建设现场。
宜昌人福国际药物研究中心项目是一个包括质检大楼、研发大楼、职工活动中心和地下车库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72000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项目将按照“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化”标准建造。
项目经理万鹏一边带领记者走向工地,一边介绍项目进展,“现在主要通过增加人员赶工期,工地每天都有2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目前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1个多月。”
在施工现场旁的活动板房里,项目建设现场的负责人、宜昌人福工程部部长杨靖介绍,宜昌人福国际药物研究中心项目去年7月开始施工,分为质检中心、研发中心、活动中心三栋主要建筑。这3栋建筑物地下2层连通,地上分别有7层、7层、5层。目前,贯通3栋建筑物的地下2层停车场主体结构已完工,正在进行地面第三层内架搭设和模板安装。预计明年二季度3栋建筑全部投入使用。
国际药物研究中心研发、质检大楼有许多实验区域,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如何施工才能满足实验区域的特殊需求呢?杨靖说,他们将采用组合式空调机组,对空气进行过滤。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三段式过滤,每层过滤网密度不同,分别能过滤颗粒物、粉尘和微尘,提升空气洁净度。通过强风系统可以对进入房间的风加热制冷,控制温度和湿度。实验室区域的房间为了不起尘不掉灰,他们将选用彩钢板进行内部装修,地板也会选用环氧彩砂等特殊材料,确保地面不开裂不起尘。
新产品的开发一直是公司核心业务,但在公司原料药研发过程中,因为场地、人员和设备的限制,一些研究要委托外地研究机构进行。“比如进行液体相容性研究需要用到液质色谱,因为没有场地安装这样的仪器,每年公司都需要花费400万-500万元委托外地研究机构检测分析。”宜昌人福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吕金良告诉记者,不久之后,类似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根据公司发展规划,搬到新的研发大楼后,研发人员将扩充至1400余人,还将增添80台液相色谱,液质色谱、气质色谱等设备都会列入购买清单,产品研发中心硬件实力将大大增强。”提起产品开发中心未来的发展,吕金良信心满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杨靖向记者展示了项目建设规划图,“大楼建成之后,一些人工进行的工作将来可通过智能设施实现。”比如,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高端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非常重要,按现有条件,要发现仪器故障只能人工检测。新大楼建有中控平台,平台可以对大楼环境、设备运行和安防系统数据实时收集分析,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等问题。
市发改委工业科科长吴双介绍,国际药物研究中心是宜昌人福“十四五”时期重大创新支撑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数百项创新药、首仿药及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产品研发上市,将为宜昌人福迈向国际一流制药企业行列,为宜昌打造千亿生物医药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钰
短评
发挥创新“乘数效应”
创新是人福跻身国际一流药企的唯一出路,更是宜昌加快建设“三城五中心”的内生动力。宜昌人福国际药物研究中心的建成,将成为企业创新的“孵化器”、发展的“点金笔” ,为宜昌加快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十四五”期间,宜昌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建设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现代农业六大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充分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实现战略产业的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