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打造中西部地区 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典范
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
“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相关规范性文件,“宜荆荆恩”四地在大会的见证下,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李乐成同志对“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这些都标志着“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宜荆荆恩”城市群位于长江咽喉要道,地理区位独特,地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磷硒矿产等资源富集,在打造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上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下一步,宜昌将联合城市群各兄弟市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做到“一盘棋”落实。宜昌与荆州、荆门、恩施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发展布局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主动适应责任之变、视角之变、要求之变,在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典范,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更大力量。
做到“一条心”推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宜昌将与荆州、荆门、恩施同心共向、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秉承“不争核心地位、多打造特色功能”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走深走细走实。在政策争取上共同发力,聚焦科技创新、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等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促进资源在区域内高效组织利用。在重大项目上协同推进,力争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高等级航道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做出成效。在主导产业上联动布局,推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绿色联动发展。在生态环境上联保共治,共同开展长江、清江、沮漳河生态修复治理,协同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共建共享。加快营商环境革命,积极推进跨区域“一网通办”,加快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重点突破。
做到“一家亲”商议。宜昌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发挥好牵头城市的协调作用,坚持“遇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与荆州、荆门、恩施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围绕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等,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努力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针对重点工作和任务,严密制定工作计划,发扬“拼、抢、实”作风,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合作事项,确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重托。
携手共建 全省高质量发展南部列阵
中共荆州市委 荆州市人民政府
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构筑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荆州转型赶超、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步伐,全面融入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携手共建全省高质量发展南部列阵。
融入交通布局“一张网”。主动与宜昌港对接联动,加快建设亿吨级组合港,打通水运通江达海大通道。加快荆州机场二期改扩建,加强与三峡机场、恩施机场、荆门通用航空联动,共同打造长江中游有影响力的机场群。强化长江、沪蓉、焦柳等沿线城镇连绵带建设,共同推进毗邻地区口子镇建设。
对接产业发展“一张图”。用好荆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金字招牌”,立足荆州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聚焦全域“6+1”、县域“1+2”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智能家电及装备制造、能源及医药化工、造纸包装及新型建材、食品加工4个千亿产业集群和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文化旅游3个500亿产业集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浩吉铁路铁水联运优势,建设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基地,联合宜昌打造国家级现代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深化文旅合作,合力打造以文化名城、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为特色的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长廊。更加注重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搭建现代物流平台,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打破要素流动“一道墙”。积极对接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加快建设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高水平推进荆州综合保税区、荆州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探索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江陵煤炭储配交易中心。全力推动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强化与城市群内三峡大学、荆楚理工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24.8平方公里的荆州科技创新大走廊,为城市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好机制创新“一盘棋”。破除不适应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条条框框,全面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投资工程项目审批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结合大数据平台整合运用,推动在社保、医疗、居住、户籍、出行等方面,实现“跨域通办”“多地联办”。
抓好生态保护“一条线”。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完善跨区域预警体系和区域联动机制,合力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加强与宜昌合作,共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加强与荆门联动,大力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
干出荆门作为 展现荆门担当 作出荆门贡献
中共荆门市委 荆门市人民政府
省政府召开“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发出了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南部列阵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荆门市将与宜昌、荆州、恩施同心协力、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努力干出荆门作为、展现荆门担当、作出荆门贡献。
在创新发展中共绘”一张图”。把主动服务、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和“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历史使命、发展机遇,配合宜昌及荆州、恩施高质量编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确保荆门“十四五”各项规划与城市群规划精准对接、全面衔接、无缝连接。制定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责任化的“施工图”,推动城市群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以及2021年工作要点在荆门落地落细落实。
在协调发展中共下“一盘棋”。重点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主动发力,全力推进沿江高铁、呼南高铁及荆荆高铁建设;加快武天宜、荆门至沙洋至监利等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汉江荆门组合港通航能力,高质量建设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着力推进跨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重点产业相融相补上主动发力,立足荆门汽车、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优势,与兄弟市州相互赋能、相互合作、相互成就。探索发行城市群文化旅游一卡通,携手打造一体化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在推进科创资源协同协作上主动发力,全域推进科技创新、全链融合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级。
在绿色发展中共答“一道题”。围绕答好“长江大保护”这道重大课题,推动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群联动治霾。以流域性思维推动漳河、长湖等跨区域生态共治。联合开展环境执法监督和检查行动,实施跨界污染或突发事件联合处置。
在开放发展中共建“一座城”。支持我市沙洋县、漳河新区与当阳市、荆州区组团发展、先行先试,在规划融合、产业协同、生态共治、服务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共同努力将“宜荆荆恩”城市群打造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标杆。
在共享发展中共织“一张网”。共同织好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网,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支持多种形式的跨地区教育合作;推进医疗资源协作互助,加快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实现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进高频政务事项“跨市通办”“一网通办”,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奋力答好 “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的恩施答卷
中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加快“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交给我们的重大考题。
今年以来,我们高点站位、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坚持责任上肩,成立了州委书记、州长“双组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工作专班。我们坚持积极对接,与宜昌市就区域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以及合作框架协议等进行了会商研究。我们坚持落地落细,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谋划了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建设、装备制造等25个、总投资1100亿元的跨区域重大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应勇书记要求,“恩施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生态成为恩施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座富矿。”我们将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扎实推动重要领域破题开篇,奋力答好“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的恩施答卷。
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交通先行。我们将全力推进恩施机场迁建,5月13日至14日,我们赴国家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进行专题汇报和衔接沟通,恩施机场迁建有望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实现400万恩施人民的多年梦想。加快建设郑万高铁兴山至巴东段;加速推进宜来高速公路鹤峰至五峰段;认真做好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巴张高速湖北段、三峡翻坝高速西延线、沪渝高速公路扩容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织密“宜荆荆恩”交通互联网。
推动产业互动互促。我们将发挥常年外出务工90万人的人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发挥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烟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挥恩施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18家的生态优势,依托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巴东神农溪、鹤峰屏山峡谷、恩施地心谷、咸丰坪坝营等享誉全国的知名景区,组建“旅游产业联盟”,奋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推动生态共保共治。800里清江在恩施有550里,是长江在省内的第二大支流。我们将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清江流域治理,建立完善清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订流域环境系统联防联控及应急处理机制协议,联合争取并实施一批跨区域重点流域保护与治理重大项目,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推动项目共谋共建。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我们将坚持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大项目、抓项目必须大员上阵、抓项目必须抓关键、抓项目必须落实落细、抓项目必须持之以恒,谋划、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全域旅游、重大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筑牢“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