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湖北宜昌提出让屈原成为永恒的文化地标
日期:2022-03-12 浏览

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

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提交的《关于把宜昌屈原文化公园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的提案》,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并予以立案。

这一提案获立案,彰显了屈原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作为屈原故里的湖北省宜昌市,如何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如何让屈原成为永恒的文化地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打造重要支撑 强化价值引领

“做好屈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提出关于把宜昌屈原文化公园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的提案后,曾成钢从更高维度就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提出建议。

2021年,宜昌市研究提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即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

聚焦这一目标,去年8月,宜昌经过反复调研比选,决定在紧邻长江的磨基山片区建设屈原文化公园。

根据规划,屈原文化公园总用地面积约236公顷,包含由九歌文化演艺舞台、屈原作品雕塑等组成的屈原广场以及由香草园林、文士学街等组成的西部山谷屈原书院,集合了屈原文化研究、传播、教育、展示、论坛等多项功能。

同时,宜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屈原文化研究院。该研究院已于去年底揭牌,将以屈原文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为主攻方向。

在今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后,宜昌迅速行动,就推动屈原文化公园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对全面提速公园建设提出要求。

融入城市肌理 突出文脉传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月16日上午9点,宜昌40万中小学生迎来了“2022年宜昌市新春第一课”。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第一课” 以“弘扬屈原文化 传承求索精神”为主题,旨在让宜昌青少年深刻理解好屈原忠诚的爱国情怀、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和洁身自好的节操。

屈原文化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校园里也随处可见屈原的印迹。走进区绿萝路小学,校内的求索铭、九章台、香草园等文化景观,时常吸引师生“围观”,在一草一木、一楼一梯感受屈原文化的魅力。

不止校园,城市、乡村也成为屈原文化的载体。

在宜昌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屈原广场、屈原东路、屈原西路、南郡大道、天问路、丹阳路……共同形成了屈原文化的区域性地名阐释谱系。

而作为“中国诗歌之城”,传承屈原文化,离不开诗词。

一批本地人在耳濡目染中,吟诗写意,用契合于时代的作品讴歌屈原。特别是已为不少宜昌人所熟知的三闾骚坛——诞生于明代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更是创造了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

三闾骚坛社长、屈原村村民黄琼介绍,自1982年三闾骚坛恢复至今,诗社创作了《骚坛》及诗集30余本,诗词三万余首。

用好节会载体 彰显独特魅力

“精心筹办端午文化节和国际龙舟拉力赛等活动,让屈原文化既能‘打卡’,更能‘走心’。”2月23日,宜昌市在专题研究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时,着重从节会的角度进行了安排。

回顾多年历程,借助重大节会活动传承屈原文化,已成为宜昌特色。两千多年来,当地为纪念屈原形成的独特的端午习俗,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8月,经国家清理和规范节庆活动领导小组批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成为唯一核准保留的端午国家节庆活动。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政府已在秭归联合举办了六届。

特别是在2019年举办的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当地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9478人一起包粽子,赋予了文化传承的现代内涵。

另外,在宜昌盛行了2000多年的龙舟赛,也成为载体。

宜昌创办并举办六届的“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被国际龙舟联合会认定为固定赛事;“中国宜昌国际自然水域龙舟漂流大赛”,成了华中地区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性漂流赛事……

一场又一场盛大的节庆活动,让世界领略了屈乡的独特魅力,让世人重温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宜昌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