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从卖山水转向卖文化再添一城,宜昌要做人人向往的心灵归属地
日期:2022-04-08 浏览

宜昌城区。 图片来源:三峡日报定位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宜昌市,要举办嫘祖、屈原、昭君、关公等文化旅游节,从游客“过境地”升级为“目的地”,从“卖山水”转为“卖文化”、“卖体验”,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归属地”。3月21日,宜昌市政府官网发布《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游客接待规模将突破1.25亿人次,文旅产业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建成1-2个世界级旅游景区或旅游度假区。

《规划》编制组组长、宜昌市政府文化旅游专家顾问、三峡大学教授阚如良4月初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由“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是旅游观念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效益,“卖文化、卖体验是一种深度参与、交互式的满足,游客在此过程中将感到收获和被尊重。”

公开信息显示,济南、昆明等省会城市均提出要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西安等城市亦大力打造“卖文化”,作为一个非省会城市,宜昌将如何突围而出?

“卖文化、卖体验”给游客满足感

据《三峡日报》报道,3月4日,宜昌市长马泽江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规划》等文件,就相关工作进行安排。会议要求,推动宜昌旅游由“过境地”向“目的地”,由“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让旅游有“文化味”,让文化有“烟火气”。

宜昌在3月21日公布的文旅《规划》中提出,要建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城市等目标,让宜昌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归属地。

《规划》亦未回避问题,将“山水观光同质、休闲娱乐单一,引爆性文旅产品稀缺,从‘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亟待破题”列为宜昌当前文旅产业的主要问题。

阚如良告诉澎湃新闻,由“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是旅游观念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游客视角看,宜昌的山水固然壮美,初见也许新鲜,却难以多次重游。而‘卖文化’、‘卖体验’是一种深度参与、交互式的满足,游客在此过程中将感到收获和被尊重。”阚如良表示,从产出效益看,“卖山水”单纯的门票经济色彩,经济价值并不高,而“加点文化、山水涨价”,在自然风光中植入文化内涵,融入二次体验消费,将会直接提升旅游区经济收入。

他表示,此外,从文化传承来看,“卖文化”、“卖体验”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方面都起到重要意义。

如何转向“卖文化”、“卖体验”?

《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线路,举办嫘祖、屈原、昭君、关公等文化旅游节,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孵化基地等具体措施,形成由“旅游+”或“+旅游”转变为旅游向其他产业赋能。

在《规划》“建好文旅精品”章节中,“体验”成为线路、购物、演艺、美食、研学等旅游全链条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屈原祠。图片来源:宜昌发布要做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们澎湃新闻注意到,由“过境地”向“目的地”、由“卖山水”向“卖文化”转型,曾出现在多地的旅游发展规划中。

2018年12月,时任济南市旅发委主任郅良在济南电视台问政节目现场表示,争取用最短时间,实现济南由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转变。2019年5月,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对昆明市旅游市场进行专项视察,提出努力将昆明从旅游中转站和集散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

“网红”城市西安则是“卖文化”旅游的先行城,2018年以来,“西安年·最中国”主题活动在每年春节举办。据《华商报》此前报道,在“西安年·最中国”首次举办的春节期间,西安共接待游客1269.49万人次,同比增长66.56%,实现旅游收入103.15亿元,同比增长137.08%,均创历史新高。

在《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继续成为未来西安文旅事业发展的理念。

相比这些传统旅游强市和同在长江沿线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宜昌的文旅业还有着明显差距,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宜昌市共接待游客8900.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85.65亿元。受疫情冲击,湖北全省2020年接待游客量及旅游收入均有所下降,但宜昌当年游客接待量恢复至7752.72万人次,已超过2018年的7738.23万人次。

澎湃新闻对比2019年湖北各地旅游统计数据发现,宜昌市游客总量及旅游收入仅低于省会武汉,高于襄阳、恩施、十堰、荆州等市。除受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外,“十三五”时期,宜昌市每年至少保持15%的游客量增速、至少13%的旅游收入增速。

“随着疫情控制向好,‘十四五’中后期文旅消费预计将迎来反弹式发展。”阚如良说,同时,疫情期间宜昌文旅也表现出良好韧性,游客量、总收入都位于全省前列,这更加肯定了未来宜昌文旅发展的信心和优势。打破“就旅游而旅游”的单向思维

三峡大坝全景。 图片来源:三峡大坝目标已定,宜昌如何实现?作为此次宜昌文旅《规划》编制组的组长,阚如良认为,宜昌聚焦世界旅游名城发展目标构建的“五大体系”,是此次《规划》的一个亮点。

这“五大体系”包括打造两坝一峡、长江游轮、屈原文化和十大精品等系列产品体系,壮大数字文旅等优势产业集群,促进文旅体产业集群内融合和产业链上下游外融合,形成“双融合”的产业体系等。

阚如良着重解释了文旅体融合的产业体系,他强调,此次《规划》提出的融合,并非单纯“旅游+产业”或“产业+旅游”的关系,而是要打破过去“就文化而文化”、“就旅游而旅游”的单向思维,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和事业统筹起来考虑。“例如《规划》中提到的宜昌国际烘焙大赛,将产生产业融合作用,通过与本地知名上市企业合作,从多个方面促进宜昌文旅消费、企业增效、品牌传播。”

根据湖北省旅游业“十四五”规划拟定的目标,至2025年“十四五”末,湖北全省将实现旅游总收入1万亿元目标。在宜昌文旅“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十四五”末,宜昌将实现文旅收入2000亿人民币的目标,占全省目标的1/5。

阚如良解释,因文旅高度融合,此目标由旅游及文化产业收入共同构成,其中单纯由旅游业贡献的收入预计超过1300亿。

沿长江旅游城市的合作计划

澎湃新闻注意到,“国际化”也在此次宜昌文旅《规划》中被提及:“融入国际国内大通道”,具体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城市,充分利用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进出口商贸等国际资源和平台,强化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沿江国际旅游城市的合作。

此前在2021年12月31日公布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并未提及“国际国内大通道”的相关表述。作为湖北的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为何提出此项目标?

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图片来源:宜昌发布对此,《规划》编制组组长阚如良解释说,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必须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嫘祖故里”的宜昌可以充分发挥节点城市作用,利用好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进出口商贸等国际资源和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宜昌将推动4条高铁建设及三峡机场三期扩建,提升对外交通能级,国内外游客集散地功能将更加突出,“宜昌正好位于长江中上游交汇处,依托三峡工程、长江航道,按照‘内河游轮旅游第一品牌’的标准,建起长江游轮母港,通过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国际化城市合作,进一步拓宽宜昌发展的‘新格局’。”

在竞争与协调发展方面,澎湃新闻注意到,《规划》中既提到“主动作为、提高站位、争先进位”,又提出“强化区域协作,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阚如良认为,若文旅资源“同质化”则只有竞争而无合作,实现竞争合作的良性统一,意味着宜昌需在文旅项目“长板”上做到极致,同时将自身“长板”与其他区域“长板”相捆绑,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阚如良列举了此前宜昌发起的“重走昭君路”旅游专列,通过“昭君故里”的文化品牌,勾连起宜昌、西安、包头、呼和浩特等多城旅游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总体而言,应把宜昌文旅发展置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一主两翼’等多个‘区域发展共同体’层面展望,实现‘自转’与‘公转’的统一。”


















宜昌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