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长阳“城五河竹沥茶”发掘整理与品质评价研讨会在杭州举行。这是宜昌茶第一次走进中国茶叶的最高殿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召开的研讨会。竹沥茶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被标记为“城五河竹沥茶”?背后有什么故事?未来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吗?
说竹沥茶,要从宜红茶说起。清末,广东商人为满足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在武陵山区宜昌、恩施、常德3个市州16个县实施“白茶改红茶”和“绿茶改红茶”,创制工夫红茶,外贸销售统称为“宜红”。五峰、鹤峰、石门、长阳和宜都是当时的核心产区。
据1950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中南区公司五峰收购处撰写的《1950年宜红区茶业情况》显示,1949年前,白茶最多,红绿茶最少。
图片来源:长阳发布
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宜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市政协原主席李亚隆介绍,当时的宜红茶区,现已成为优质红茶和绿茶产区,而史料中“最多的白茶”已近失传。因此,对其开展田野调查和工艺考证便成为宜红茶区茶叶生产演变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
带着对“白茶”的不解之惑,2019年起,李亚隆先后对五峰、鹤峰、石门、宜都宜红古茶道,以及1950年五峰收购处设立的14个茶叶收购站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
2020年8月,在对长阳都镇湾镇扩大开展田野调查时,李亚隆得知城五河村还有掌握“白茶”制法的老人健在。当年,五峰收购处就在这里建立了收购站,这也证明城五河村是宜红茶的历史核心产区。
这位给田野调查带来转机的老人叫田代贵,1949年出生,4代制茶,15岁跟着父亲学做白茶和红茶,1966年进入城五河村红茶厂当制茶师傅。他介绍,城五河以前只生产“白茶”和红茶。当时,红茶出售给宜都红茶厂,“白茶”当地人喝。改革开放之初,宜昌地区茶叶公司在城五河村推广绿茶。至上世纪80年代初,“白茶”渐渐淡出。
图片来源:长阳发布
田代贵演示了“白茶”的制作过程:共16道工序,有别于茶叶六大基本类型,特别是加沥的工艺,让人大开眼界。取新鲜竹杆,两端去节,用柴火烤竹杆中部,两端有竹沥流出。把干燥好的茶叶放进帽儿炕,添加刚烤出的竹沥,然后高火提香至足干。
田代贵的竹沥茶工艺是父亲传授给他的,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人还零星制作竹沥茶,“但现在几乎没人会做了。”
李亚隆介绍,从制作工艺和成茶感官品质看,城五河“白茶”虽名为白茶,但工艺与当前基本茶类中的白茶完全不同,因此称“城五河竹沥茶”更为妥当。这一发现也解开了宜红茶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困扰的“白茶”之惑。
图片来源:长阳发布
“城五河竹沥茶”的发现在业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惊奇,很欣喜,”中茶所副研究员谭俊峰检索了国内关于茶叶制法的研究文献,“没有发现这个品类的茶叶。”在长阳与中茶所的战略合作下,谭俊峰团队立即开展了“城五河竹沥茶”风味与营养健康功效的课题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认真阅读了“城五河竹沥茶”的研究报告,他表示,城五河竹沥茶4个特有成份是中国其他茶叶所没有的,这是中国茶叶体系中的创新茶叶。
中茶所所长姜仁华要求中茶所研究团队深化对该茶健康特质研究,为产业化奠定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