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看!2025年的宜昌...
日期:2023-04-08 浏览
4月7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

《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正式印发出台

《方案》围绕“强产兴城创典范”阶段任务,坚定不移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加快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到2025年,国家生态名城初步建成;“一主一新三副”城市骨架初步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城市建设、产业转型、“两山”转化、共同缔造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重点任务包括

高水平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高品质建设美丽滨江山水城市、

高质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高标准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四个方面

率先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

高水平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将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率先完成长江、清江197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打造“西水东引、南北共济、河库联调、水润宜昌”的现代水网。

深入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推动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探索“水系搭桥”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

持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谋划实施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EOD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三峡地区“种子库”“基因库”。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争创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发展试验区。


肖艺九 摄

加快夷陵区全面深度融入主城区

高品质建设美丽滨江山水城市方面,加快城市“东进、北拓、中优”,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两岛一湾区”,构建“1+1+3”的空间格局。加快夷陵区全面深度融入主城区,推动主城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蝶变。

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区双水源、多气源保障,推进厂网互联互通和城市老旧管道设施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一城一网”。与三峡集团合力推进管网攻坚战,探索“按效付费”新机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市级核心商圈建设,构建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街区“添光溢彩”行动,打造“城市客厅”示范区50个。

将实施全域生态复绿工程,推进环城森林圈、“一廊两环十带”绿道系统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将打造五百里滨江画廊,细化“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管控标准,推动北岸建设显城透绿的繁荣都市,南岸建设显山隐城的山水画卷,滨江建设高品质亲水绿岸。


邹俊 摄

全力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高质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方面,将加快建设全国精细磷化中心,建成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科技项目“揭榜制”,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突破磷基、硅基、氟基等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建强全国第二个电子化学品专区。

将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坚持本土企业培育和头部医药企业引进相结合,建设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打造全省政府数字化治理样板区,高标准建设数字底座、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高质量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加快建设清洁能源之都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湖北三峡实验室。王昌明 摄

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

高标准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方面,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擦亮信仰之城、文化之城、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特色品牌。加强城市品牌宣传,推动宜昌“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城市形象出圈出彩。大力弘扬以屈原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化,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

将实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成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美丽庭院示范户。

将打造全省共同缔造标杆,持续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电梯加装和场景盒子安装。


















宜昌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