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河畔,有群创新创业的真好汉
县城东迁后,五峰老城的状况如何?仲春时节,记者一行来到五峰镇天池河畔,穿城走村,但见雨后的山镇,薄雾笼翠,春枝蔓发,尤其是几位山里汉子的创新创业经历,让我们刮目相看。
他们,根植五峰大山,依托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创新创业的真好汉。
残疾人邓德科,身残志坚,坚持按欧盟标准建茶园,誓让“七仙女”茶走出国门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终于办下来了,‘七仙女’茶就要走出国门了!”3月24日,五峰采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德科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宜昌海关的备案证明。
今年50岁的邓德科在8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臂,年仅15岁就辍学务农,先后从事过挖药材,收香菇、魔芋、橡子等行当,每天起早贪黑,有时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这种苦日子一过便是8年,也锤炼出他坚定顽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上了收茶销茶的道路,慢慢有了自己的茶厂,历经艰辛终于摸出了门道,小富之后的他特别关照同他一样的残疾兄弟,后在市、县残联的帮助下成立了而今的采峰茶业。
采峰茶业所在地五峰镇小河村,是“茶山七仙女”的故乡。邓德科秉持“天然、绿色、健康”的理念,深入挖掘“茶山七仙女”茶乡文化,注册并培育出“七仙女”茶叶品牌,其“七仙女”茶、采峰芽毛尖等系列产品,远销湖南、上海、广东、香港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并多次荣获全国和省市级荣誉。
2017年,邓德科成立五峰采峰茶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五峰镇小河村、楠木河村、水浕司村等周边6个村1800多个农户发展茶产业。
邓德科还是一个思想前卫,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民企业家。企业目前拥有的25台套设备均是一流的高科技含量设备。他格外重视产品研发,每年都有一款让消费者青睐的高端新品上市。2018年,政府推动建设欧盟标准茶园,采峰茶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邓德科说,欧盟标准是目前业内公认的最权威、最严格的标准,是“七仙女”茶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不上农药,不施化肥,完全采用生物灭虫技术,标准化手工采摘。采峰茶业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管理。2019年,建成欧盟茶园基地500亩。一年后,新增1000亩。
如今,采峰茶业欧盟标准茶园基地的茶产品已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茶叶更“绿”了,销路也更俏了。“平均一亩田可增收3500元到4000元,比过去翻了一倍,甚至有的茶农一亩田能收益8000元!”邓德科说。
今年,采峰茶业又有了新规划,将1500亩欧盟标准茶园的有机种植标准再提升。“方圆2公里内都要保证无农药源。更要实现茶园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邓德科说。
“土专家”袁万胜,一路试错,终于将陕西翠香与本地野生猕猴桃树成功嫁接
正值春耕时节,远近有名的猕猴桃“土专家”袁万胜,结束了在恩施鹤峰县嫁接猕猴桃的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回五峰镇石梁司村家中。
10年前,在外务工多年的袁万胜因家中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可到底要创什么业呢?袁万胜四处寻觅中,想到曾在陕西务工时,当地的猕猴桃供不应求,果实均匀结实,口感香甜,决定种植“水果之王”——猕猴桃。
种惯了包谷的老父亲并不看好他的选择。但袁万胜心意已决,他四处打听猕猴桃品种,学习种植技术,钻进去才发现猕猴桃种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2013年,由于使用了除草剂,七八亩地的苗烧死了一大半。一年后又因为施肥不当,造成根系腐烂,导致四亩地绝收。2015年,因错打保花保果的药,损失三万块。
连续的失败让袁万胜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走绿色有机种植的路!”
从此,袁万胜以农家肥作为唯一肥料,采用在10棵母树间栽种1棵雄树的方式,吸引蜂蝶自然授粉。如此一来,猕猴桃不仅长势喜人,还保证了绿色无公害。
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好吃才是硬道理。怎样找到适合在五峰种植的品种,成了袁万胜苦苦钻研的重点。
三年磨一剑。在经过多次试错后,袁万胜终于将陕西翠香、金福品种嫁接到本地野生猕猴桃树,找到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绿心“翠香”,还总结了一套科学的嫁接栽培技术,以提高植株嫁接成活率。
2016年,袁万胜种植的猕猴桃长势喜人,结出了第一批硕果,当年创收5万元。
不仅老爹拿出了包谷地支持他,他还流转了其他农户的地来扩大种植。“亏我一个人吃过了,赚了就要让大家一起赚!”2019年,袁万胜创办了五峰祥发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80余户农户发展猕猴桃,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及销售渠道。
2021年,袁万胜研发的猕猴桃,在宜昌猕猴桃品鉴中,获得一等奖。
“去年买的280根猕猴桃苗长势很好,跟着合作社干,我们都有信心!”农户何绍青笑着对记者说道。
目前,合作社建成32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了高山纯天然无公害的“杨腊岭猕猴桃”品牌,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且供不应求,2022年实现产值750万元。
善于钻研的袁万胜,又在着手研究板栗、甜脆柿等本地适用的新品种。
硕士周强,醉心科研,试验推广天麻“代料栽培”,天麻木材消耗量减少七成
相比袁万胜的自学成才,周强是个正儿八经的“科班生”,他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当过公务员,办过企业,参加过精准扶贫,如今是五峰新桥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
周强快人快语,谈起技术创新如数家珍:我们的葱蒜出口加工技术在全行业、全国乃至全球,都是独此一家,而且产品质量同时达到欧盟、日本的标准……
作为国内第一个蜜环菌硕士,周强最让五峰人称道的是试验推广天麻“代料栽培”技术。
天麻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曾是五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它无根无叶,需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生长,而蜜环菌的生长则要靠树木提供养分。过去种天麻,要消耗大量木材作为菌材,一眼望去“山山剃光头”。
如今,随着新型木材代料的培育与研发,天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全新变革,由毁林开荒走向了绿色发展。
在位于五峰镇的五峰新桥农业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了这种新型代料,长2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菌包里,菌丝如同血管一般,在菌材上蔓延生长。
周强介绍,菌包内的填充物主要由锯末屑、苞谷芯、麸皮等经过一定配比加工而成,木材的消耗量比过去减少了70%。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林下代料天麻最好测产数据为11.5公斤/平米,最高亩均收入达9.2万元,均领先于传统种植模式。
2022年五峰镇推广天麻种植100余亩,今年预计推广种植300亩。五峰镇黄良坪村一组村民钟烈盼家种植了1亩代料天麻,去年亩产超1500公斤。以前种植1亩地,准备木材需要请20个小工,现在采用代料种植,成本减少了10000余元。
除了做代料的研发推广,周强的团队还自主设计研发了真空冷冻干燥机等设备,用于天麻、香葱、欧芹等的自动化脱水。“从前需要80名工人挑、择、洗的工作,现在可以自动化流水线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周强介绍道。
依托自主创新,天麻的产业链被不断延长,目前五峰新桥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冻干天麻片已步入上市推广阶段。
宜昌人才网
他们,根植五峰大山,依托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创新创业的真好汉。
残疾人邓德科,身残志坚,坚持按欧盟标准建茶园,誓让“七仙女”茶走出国门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终于办下来了,‘七仙女’茶就要走出国门了!”3月24日,五峰采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德科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宜昌海关的备案证明。
今年50岁的邓德科在8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臂,年仅15岁就辍学务农,先后从事过挖药材,收香菇、魔芋、橡子等行当,每天起早贪黑,有时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这种苦日子一过便是8年,也锤炼出他坚定顽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上了收茶销茶的道路,慢慢有了自己的茶厂,历经艰辛终于摸出了门道,小富之后的他特别关照同他一样的残疾兄弟,后在市、县残联的帮助下成立了而今的采峰茶业。
采峰茶业所在地五峰镇小河村,是“茶山七仙女”的故乡。邓德科秉持“天然、绿色、健康”的理念,深入挖掘“茶山七仙女”茶乡文化,注册并培育出“七仙女”茶叶品牌,其“七仙女”茶、采峰芽毛尖等系列产品,远销湖南、上海、广东、香港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并多次荣获全国和省市级荣誉。
2017年,邓德科成立五峰采峰茶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五峰镇小河村、楠木河村、水浕司村等周边6个村1800多个农户发展茶产业。
邓德科还是一个思想前卫,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民企业家。企业目前拥有的25台套设备均是一流的高科技含量设备。他格外重视产品研发,每年都有一款让消费者青睐的高端新品上市。2018年,政府推动建设欧盟标准茶园,采峰茶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邓德科说,欧盟标准是目前业内公认的最权威、最严格的标准,是“七仙女”茶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不上农药,不施化肥,完全采用生物灭虫技术,标准化手工采摘。采峰茶业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管理。2019年,建成欧盟茶园基地500亩。一年后,新增1000亩。
如今,采峰茶业欧盟标准茶园基地的茶产品已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茶叶更“绿”了,销路也更俏了。“平均一亩田可增收3500元到4000元,比过去翻了一倍,甚至有的茶农一亩田能收益8000元!”邓德科说。
今年,采峰茶业又有了新规划,将1500亩欧盟标准茶园的有机种植标准再提升。“方圆2公里内都要保证无农药源。更要实现茶园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邓德科说。
“土专家”袁万胜,一路试错,终于将陕西翠香与本地野生猕猴桃树成功嫁接
正值春耕时节,远近有名的猕猴桃“土专家”袁万胜,结束了在恩施鹤峰县嫁接猕猴桃的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回五峰镇石梁司村家中。
10年前,在外务工多年的袁万胜因家中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可到底要创什么业呢?袁万胜四处寻觅中,想到曾在陕西务工时,当地的猕猴桃供不应求,果实均匀结实,口感香甜,决定种植“水果之王”——猕猴桃。
种惯了包谷的老父亲并不看好他的选择。但袁万胜心意已决,他四处打听猕猴桃品种,学习种植技术,钻进去才发现猕猴桃种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2013年,由于使用了除草剂,七八亩地的苗烧死了一大半。一年后又因为施肥不当,造成根系腐烂,导致四亩地绝收。2015年,因错打保花保果的药,损失三万块。
连续的失败让袁万胜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走绿色有机种植的路!”
从此,袁万胜以农家肥作为唯一肥料,采用在10棵母树间栽种1棵雄树的方式,吸引蜂蝶自然授粉。如此一来,猕猴桃不仅长势喜人,还保证了绿色无公害。
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好吃才是硬道理。怎样找到适合在五峰种植的品种,成了袁万胜苦苦钻研的重点。
三年磨一剑。在经过多次试错后,袁万胜终于将陕西翠香、金福品种嫁接到本地野生猕猴桃树,找到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绿心“翠香”,还总结了一套科学的嫁接栽培技术,以提高植株嫁接成活率。
2016年,袁万胜种植的猕猴桃长势喜人,结出了第一批硕果,当年创收5万元。
不仅老爹拿出了包谷地支持他,他还流转了其他农户的地来扩大种植。“亏我一个人吃过了,赚了就要让大家一起赚!”2019年,袁万胜创办了五峰祥发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80余户农户发展猕猴桃,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及销售渠道。
2021年,袁万胜研发的猕猴桃,在宜昌猕猴桃品鉴中,获得一等奖。
“去年买的280根猕猴桃苗长势很好,跟着合作社干,我们都有信心!”农户何绍青笑着对记者说道。
目前,合作社建成32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了高山纯天然无公害的“杨腊岭猕猴桃”品牌,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且供不应求,2022年实现产值750万元。
善于钻研的袁万胜,又在着手研究板栗、甜脆柿等本地适用的新品种。
硕士周强,醉心科研,试验推广天麻“代料栽培”,天麻木材消耗量减少七成
相比袁万胜的自学成才,周强是个正儿八经的“科班生”,他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当过公务员,办过企业,参加过精准扶贫,如今是五峰新桥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
周强快人快语,谈起技术创新如数家珍:我们的葱蒜出口加工技术在全行业、全国乃至全球,都是独此一家,而且产品质量同时达到欧盟、日本的标准……
作为国内第一个蜜环菌硕士,周强最让五峰人称道的是试验推广天麻“代料栽培”技术。
天麻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曾是五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它无根无叶,需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生长,而蜜环菌的生长则要靠树木提供养分。过去种天麻,要消耗大量木材作为菌材,一眼望去“山山剃光头”。
如今,随着新型木材代料的培育与研发,天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全新变革,由毁林开荒走向了绿色发展。
在位于五峰镇的五峰新桥农业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了这种新型代料,长2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菌包里,菌丝如同血管一般,在菌材上蔓延生长。
周强介绍,菌包内的填充物主要由锯末屑、苞谷芯、麸皮等经过一定配比加工而成,木材的消耗量比过去减少了70%。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林下代料天麻最好测产数据为11.5公斤/平米,最高亩均收入达9.2万元,均领先于传统种植模式。
2022年五峰镇推广天麻种植100余亩,今年预计推广种植300亩。五峰镇黄良坪村一组村民钟烈盼家种植了1亩代料天麻,去年亩产超1500公斤。以前种植1亩地,准备木材需要请20个小工,现在采用代料种植,成本减少了10000余元。
除了做代料的研发推广,周强的团队还自主设计研发了真空冷冻干燥机等设备,用于天麻、香葱、欧芹等的自动化脱水。“从前需要80名工人挑、择、洗的工作,现在可以自动化流水线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周强介绍道。
依托自主创新,天麻的产业链被不断延长,目前五峰新桥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冻干天麻片已步入上市推广阶段。
今日五峰镇,“绿林好汉”们的故事讲不完,听不够:从部队退役,艰苦创业,致力脱水蔬菜生产出口的张程;不忘桑梓情,回乡投资,让五峰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的刘方方;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吸纳千人就业的陈作卫……他们,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成为五峰建设“生态产业大镇”的生力军,天池河流域的绿水青山已然向金山银山蝶变。
宜昌人才网
上一条:
伍家岗区表彰45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下一条:
宜昌亮相第二届中国(武汉)文旅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