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推动“长江大保护” 打造生态“大思政”体系
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三峡起始地,有着“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近年来,宜昌市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关键位置,担负起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重大使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宜昌本土的高职院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以宜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素材,建设“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体系,形成了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高校大思政课宜昌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形式和路径。
全域拓展“大课堂”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整合社会力量,综合实践资源,形成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拍摄12集“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学校围绕“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长江流域红色历史”“长江流域大国重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进行纪录片创作,拍摄制作12集“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并组织学生深入纪录片拍摄地开展实践教学。纪录片《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以宜昌壮士断腕解决“化工围江”难题,开拓生态发展之路的故事,讲述长江流域治理的时代意义,让学生感受宜昌牢记嘱托、不负使命的历史担当。
开设3门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公选课。学校开设《长江文化》《“宜”见中国》《大美宜昌》3门公共选修课,以长江素材讲述母亲河情怀,以宜昌实践展现时代发展,以宜昌视角关注美丽中国建设,让学生感受长江流域的生态魅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建设11个“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宜昌的生态发展先进典型乡村等实践资源,选取中华鲟研究所、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黄柏河湿地公园等11个“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每个基地开设1堂专题课,以实例展示宜昌开展“长江大保护”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百里荒研学旅行基地以“从‘百里荒’到‘百里旺’的‘两山’实践”为专题,讲述了百里荒村有效打通“两山”理论实践转化通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的实践创新之路,加深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两山”理论的认识和感受。
全力建设“大师资”
学校着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用好用活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多方协同上好大思政课,讲好“长江大保护”的生动育人故事。
联合开展教学。学校按照“一地一课双讲师”要求,选优配强“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讲师队伍,每个基地配备1名由实践基地推荐的实践教学教师,并配备1名三峡职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实现“在实践中讲理论、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身边事说天下事”的教学效果。
同树先进典型。以“共同缔造美好教育”理念为引领,学校建立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遴选一批“生态卫士”时代楷模,组织好时代楷模讲师队伍,积极宣传“长江大保护”中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
共育实践队伍。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以及“理论微宣讲”和“后浪”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培养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和学生宣讲员队伍,让更多的青年人讲好生态宜昌建设的实践故事。
全面整合“大平台”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充分利用宣传资源,积极融入思政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着力增强全市大中小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扩大宣传面。充分利用宜昌本地媒体、相关部门的官网平台,以及“今日三职”“三职青年”“青春三职”等校级媒体的宣传优势,不断传播长江文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增强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创建行动中;充分利用三峡干部学院作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不断扩大“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体系对外宣传推介的覆盖面,让更多人参与到“长江大保护”行动中来。
宜昌人才网
全域拓展“大课堂”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整合社会力量,综合实践资源,形成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拍摄12集“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学校围绕“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长江流域红色历史”“长江流域大国重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进行纪录片创作,拍摄制作12集“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并组织学生深入纪录片拍摄地开展实践教学。纪录片《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以宜昌壮士断腕解决“化工围江”难题,开拓生态发展之路的故事,讲述长江流域治理的时代意义,让学生感受宜昌牢记嘱托、不负使命的历史担当。
开设3门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公选课。学校开设《长江文化》《“宜”见中国》《大美宜昌》3门公共选修课,以长江素材讲述母亲河情怀,以宜昌实践展现时代发展,以宜昌视角关注美丽中国建设,让学生感受长江流域的生态魅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建设11个“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宜昌的生态发展先进典型乡村等实践资源,选取中华鲟研究所、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黄柏河湿地公园等11个“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每个基地开设1堂专题课,以实例展示宜昌开展“长江大保护”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百里荒研学旅行基地以“从‘百里荒’到‘百里旺’的‘两山’实践”为专题,讲述了百里荒村有效打通“两山”理论实践转化通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的实践创新之路,加深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两山”理论的认识和感受。
全力建设“大师资”
学校着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用好用活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多方协同上好大思政课,讲好“长江大保护”的生动育人故事。
联合开展教学。学校按照“一地一课双讲师”要求,选优配强“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讲师队伍,每个基地配备1名由实践基地推荐的实践教学教师,并配备1名三峡职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实现“在实践中讲理论、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身边事说天下事”的教学效果。
同树先进典型。以“共同缔造美好教育”理念为引领,学校建立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遴选一批“生态卫士”时代楷模,组织好时代楷模讲师队伍,积极宣传“长江大保护”中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
共育实践队伍。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以及“理论微宣讲”和“后浪”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培养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和学生宣讲员队伍,让更多的青年人讲好生态宜昌建设的实践故事。
全面整合“大平台”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充分利用宣传资源,积极融入思政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着力增强全市大中小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扩大宣传面。充分利用宜昌本地媒体、相关部门的官网平台,以及“今日三职”“三职青年”“青春三职”等校级媒体的宣传优势,不断传播长江文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增强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创建行动中;充分利用三峡干部学院作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不断扩大“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体系对外宣传推介的覆盖面,让更多人参与到“长江大保护”行动中来。
做实一体化。三峡职院“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体系作为宜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典型案例获得广泛推广,成为宜昌市大中小学共谋、共建、共享的大思政课资源平台和教学舞台。
宜昌人才网
上一条: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对人社工作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