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共同缔造全产业链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
今年以来,宜昌市全面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思维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着力构建主体、村集体、农户共谋共建,一二三产相融相促,科技、金融和品牌等要素赋能赋力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秭归脐橙,郑家裕摄。
秭归脐橙,郑家裕摄。
共建多方参与联结机制 更多产业收益留给农民
宜昌创新“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更多地留在农村、把资源增值更多地留与村集体,把产业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实现“育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强一批集体、富一方农民”。
实现产业规模联大,以链式思维、集群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布局加速优化。加快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粮油、道地药材、现代种业等8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800亿元。培育以土老憨、采花茶业、平村众赢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广泛带动小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个;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打造柑橘、茶叶、香菇、禽蛋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组建宜茶集团,建成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产品加工园区、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农业产业强镇,实现了“块状化基地”向“集群化产业”转变、单一农业生产向农业全产业链转变。
实现经营主体联强。宜昌一手抓“纵向联创”,实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质量提升整市推进三年行动,在夷陵、枝江等地创新农民合作社“五级联创”、家庭农场“四级联创”、龙头企业“三级联创”,辐射带动80%以上农户。新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3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一手抓“横向联合”,加快“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吸纳就业等形式,带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网络农民合作社2826家、家庭农场2247家,辐射50万农户,带动农户增收59亿元。通过努力,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网,推动经营主体由“单兵作战”向“抱团突破”转变。
实现农户利益联紧。宜昌一方面创新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市场化运作的优势,加快工商资本下乡,加速土地规模流转,构建“租金+分红”模式,农户获得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务工薪金“三金”收益,实现农户收入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31.87%,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抢抓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机遇,近3年争取中央资金6815万元,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专业化、经营组织化、技术集成化的优势,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115家,“六有”社会化服务组织超100家,引导48.3万农户接受规范化托管服务,为农户增收14490万元,户均300元;充分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探索“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的服务模式,在国家级试点枝江市,由村集体牵头实施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方式,按照2:3:5(即农户20%、村集体30%、服务主体50%)标准分配项目资金,实现服务组织壮大、村集体增收、小农户受益。通过努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破解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困境,联结村集体和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利益链。
五峰生态茶园,杨威摄。
五峰生态茶园,杨威摄。
共建多边受益产业链条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宜昌通过融合发展的路径,拓展乡村产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农业“接二连一”,实现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通过精深加工带农业,宜昌围绕产业链调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变田间为企业“第一车间”,推动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发展,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7家,预计2022年产值达到1326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带动特色产业订单面积220余万亩,累计建成标准果园98万亩、标准茶园4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6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271个。
通过乡村旅游带农村,宜昌充分发动群众,推进“美丽乡村·共同缔造”,通过“五清一改”行动、“村庄清洁日”活动,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农房风貌管控水平、房前屋后小生态版块品质、村庄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村庄文化内涵,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302个,形成“环百里荒”、“兴山榛子黄粮”、“当阳玉泉双莲”、“长阳沿头溪流域”、“点军牛扎坪新村”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片带,正在聚力打造沿香溪河、渔阳河、沮漳河、清江流域等跨县域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乡村体验游实现了从单一的卖农产品向卖过程、卖体验、卖文化的综合性转变,打造了一批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后备厢带头、有发展奔头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成功创建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458家。
通过做强渠道带农民,宜昌指导本地企业与自带流量的龙头企业、渠道商深度合作,土老憨、海通食品等企业的产品成为良品铺子、星巴克、可口可乐等龙头企业稳定的供应商。秭归脐、宜昌蜜桔、百里洲砂梨、枝江玛瑙米等产品入驻盒马鲜生等商超渠道,成为中高端品牌的供应基地,以一品辐射一业、带动一片。在做好线下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创建7个淘宝镇、29个淘宝村(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7.9%、53.7%),培育农产品电商主体5537家,年销售额达82亿元。农产品经过电商销售价格普遍提高约1.8倍,优质柑橘可达传统销售方式的4倍,农民共享渠道带来的增值收益。枝江市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十佳县域”、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
农产品加工车间,宜农摄。
农产品加工车间,宜农摄。
共建多点发力支撑体系 农业产业底色亮后劲足
宜昌通过科技、金融、品牌等资源要素多点发力,全力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让农业产业底色更亮、后劲更足,实现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增收共赢。
科技赋能,支持龙头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今年,1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宜昌海通食品),4家企业入选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宜昌农业科创中心建设生物学基础实验室,整合农业系统、在宜院校、科技型龙头企业的科研团队,立项科研课题4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14个。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柑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健全“院所+农技推广+龙头企业+产业链”专家团队体系,将农业科技带到农户身边,用在农户田间,推广120项农业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新增农机近1.9万台套,受益农户1.59万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5.2%。
金融赋能,复制推广枝江“农合联+金融”的农村合作金融创新经验,支持各县市新组建农业融资公司10个,将政府的信用让渡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活金融纾困20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992亿元,同比增幅18.7%。借力三峡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容公农业产业三峡投资基金等6支农业产业投资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2个、投资金额23.96亿元。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为65家省级龙头企业、448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贴息4624万元,进一步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宜昌人才网
秭归脐橙,郑家裕摄。
秭归脐橙,郑家裕摄。
共建多方参与联结机制 更多产业收益留给农民
宜昌创新“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更多地留在农村、把资源增值更多地留与村集体,把产业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实现“育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强一批集体、富一方农民”。
实现产业规模联大,以链式思维、集群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布局加速优化。加快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粮油、道地药材、现代种业等8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800亿元。培育以土老憨、采花茶业、平村众赢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广泛带动小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个;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打造柑橘、茶叶、香菇、禽蛋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组建宜茶集团,建成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产品加工园区、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农业产业强镇,实现了“块状化基地”向“集群化产业”转变、单一农业生产向农业全产业链转变。
实现经营主体联强。宜昌一手抓“纵向联创”,实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质量提升整市推进三年行动,在夷陵、枝江等地创新农民合作社“五级联创”、家庭农场“四级联创”、龙头企业“三级联创”,辐射带动80%以上农户。新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3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一手抓“横向联合”,加快“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吸纳就业等形式,带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网络农民合作社2826家、家庭农场2247家,辐射50万农户,带动农户增收59亿元。通过努力,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网,推动经营主体由“单兵作战”向“抱团突破”转变。
实现农户利益联紧。宜昌一方面创新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市场化运作的优势,加快工商资本下乡,加速土地规模流转,构建“租金+分红”模式,农户获得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务工薪金“三金”收益,实现农户收入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31.87%,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抢抓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机遇,近3年争取中央资金6815万元,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专业化、经营组织化、技术集成化的优势,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115家,“六有”社会化服务组织超100家,引导48.3万农户接受规范化托管服务,为农户增收14490万元,户均300元;充分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探索“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的服务模式,在国家级试点枝江市,由村集体牵头实施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方式,按照2:3:5(即农户20%、村集体30%、服务主体50%)标准分配项目资金,实现服务组织壮大、村集体增收、小农户受益。通过努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破解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困境,联结村集体和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利益链。
五峰生态茶园,杨威摄。
五峰生态茶园,杨威摄。
共建多边受益产业链条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宜昌通过融合发展的路径,拓展乡村产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农业“接二连一”,实现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通过精深加工带农业,宜昌围绕产业链调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变田间为企业“第一车间”,推动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发展,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7家,预计2022年产值达到1326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带动特色产业订单面积220余万亩,累计建成标准果园98万亩、标准茶园4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6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271个。
通过乡村旅游带农村,宜昌充分发动群众,推进“美丽乡村·共同缔造”,通过“五清一改”行动、“村庄清洁日”活动,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农房风貌管控水平、房前屋后小生态版块品质、村庄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村庄文化内涵,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302个,形成“环百里荒”、“兴山榛子黄粮”、“当阳玉泉双莲”、“长阳沿头溪流域”、“点军牛扎坪新村”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片带,正在聚力打造沿香溪河、渔阳河、沮漳河、清江流域等跨县域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乡村体验游实现了从单一的卖农产品向卖过程、卖体验、卖文化的综合性转变,打造了一批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后备厢带头、有发展奔头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成功创建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458家。
通过做强渠道带农民,宜昌指导本地企业与自带流量的龙头企业、渠道商深度合作,土老憨、海通食品等企业的产品成为良品铺子、星巴克、可口可乐等龙头企业稳定的供应商。秭归脐、宜昌蜜桔、百里洲砂梨、枝江玛瑙米等产品入驻盒马鲜生等商超渠道,成为中高端品牌的供应基地,以一品辐射一业、带动一片。在做好线下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创建7个淘宝镇、29个淘宝村(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7.9%、53.7%),培育农产品电商主体5537家,年销售额达82亿元。农产品经过电商销售价格普遍提高约1.8倍,优质柑橘可达传统销售方式的4倍,农民共享渠道带来的增值收益。枝江市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十佳县域”、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
农产品加工车间,宜农摄。
农产品加工车间,宜农摄。
共建多点发力支撑体系 农业产业底色亮后劲足
宜昌通过科技、金融、品牌等资源要素多点发力,全力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让农业产业底色更亮、后劲更足,实现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增收共赢。
科技赋能,支持龙头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今年,1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宜昌海通食品),4家企业入选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宜昌农业科创中心建设生物学基础实验室,整合农业系统、在宜院校、科技型龙头企业的科研团队,立项科研课题4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14个。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柑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健全“院所+农技推广+龙头企业+产业链”专家团队体系,将农业科技带到农户身边,用在农户田间,推广120项农业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新增农机近1.9万台套,受益农户1.59万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5.2%。
金融赋能,复制推广枝江“农合联+金融”的农村合作金融创新经验,支持各县市新组建农业融资公司10个,将政府的信用让渡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活金融纾困20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992亿元,同比增幅18.7%。借力三峡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容公农业产业三峡投资基金等6支农业产业投资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2个、投资金额23.96亿元。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为65家省级龙头企业、448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贴息4624万元,进一步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品牌赋能,全力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组合拳,实现了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优质农产品的产量优势加快转换成市场优势。共建公用品牌,培育才扶持重点品牌,按照“一产业一品牌,一产业一名牌”的思路,支持重质量、守信誉、实力强的主体培育自主品牌,“稻花香”、“屈姑”等38个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加强对外推介。投入970万元,聚焦核心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宜昌蜜桔”、“宜昌宜红”被纳入2022年央视广告宣传品牌范围,优化“万里挑宜”宜昌农产品公用品牌新媒体营销平台,举办宜昌柑橘等专场推介会、“一杯好茶品读宜昌”等系列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介。
宜昌人才网
上一条:
如何用药?宜昌何时迎来感染高峰?